既善于发现 又巧于呈现 ——由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消息写作应突出的特质
2024-09-23
分享至

  

既善于发现 又巧于呈现 ——由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消息写作应突出的特质

  这篇作品报道的是湖北抗疫取得的最大★■◆“好消息”◆◆★■◆◆,无疑对公众具有很强的心理冲击力■★◆◆。记者用两句话写作消息的导语,第一句话开宗明义,把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要素(时间★■■★、地点、事件)直接呈现出来★■◆。第二句话★■,交代信源和新闻的风向标意义。百余字的导语,既包含公众最感兴趣、最想了解的信息■■■◆★■,又阐明事件发生的关键性、重大性,振奋人心★■、鼓舞士气,吸引读者读下去以了解更详细的情况。

  简明扼要★■■◆★★、一事一报◆■◆,是消息文本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能。观察获奖作品,很多单一式标题有个共同点:一个标题就是一条硬新闻。比如:

  这段文字构成文本的第二段★◆,交代了“白鹤”和“鄱阳湖”两个关键“新闻当事物”的信息★★◆。巧妙之处在于,记者在导语后不直接展开新闻事实★◆,而是加入这段背景介绍■★◆■■,不但以知识性的信息丰富了文本内容■★◆■■,而且有助于读者理解新闻的重大意义。

  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■■■★,在世界15种鹤类中,白鹤为极危物种,濒危等级最高。作为世界重要湿地,鄱阳湖是白鹤主要越冬地★★◆◆,每年全球95%以上的白鹤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栖息,被誉为◆★★“白鹤天堂”■★。

  诸多新闻文本中◆◆◆◆,消息是记者报道事实、传播信息的常用文体,其短小精悍的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记者基本功◆■★。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★◆★★,中国新闻奖评选越来越重视消息作品,从2020年起将文字消息奖项的参评范围从报纸、通讯社扩大到网络和移动媒体。无疑,获奖作品具有很强的标杆和示范作用,其新闻呈现技巧也给人诸多启示。

  了解情况后,记者撰写了报道《姐弟俩放下35张钱共300元留下一封信转身离开■■,“武汉只是生病了……”》。记者在文中不但直接引用了这句话,而且把“武汉只是生病了■■★★◆”做上了标题。这段引语形象生动■◆、充满温情,不但拉近了读者同人物的情感联系,而且奠定了文本的写作基调,强化了主旨深刻性■◆■■◆。前文提到的《习:我将无我★■◆■◆,不负人民》《墨玉县一村庄95名妇女考驾照》等作品◆■◆■■■,同样因为使用极具特点的直接引语,使文本显得鲜活生动★★★★、更具张力。

  作为导语的展开和深化,消息的主体必须围绕导语提示的内容做出更加详细地描述。好的作品◆★★★◆,主体写作注重强化文字的表现力★◆、感染力,以扩充信息量■■★★、提升可读性。获奖作品在这方面的写作同样给人启示★◆■★■◆。

  到达现场、写出现场,是记者践行“四力”的底线要求。通过描述现场增强文本感染力的关键,是善于聚焦新闻当事人和正在发生的事,观察并捕捉现场的人物举动、事件情节■◆■★、场景风貌,尤其是精彩的时刻和“瞬间”。这里,择要摘录《墨玉县一村庄95名妇女考驾照》中的两段文字(省略号为本文作者所加):

  经过50多天艰苦卓绝的斗争,3月18日■★★,湖北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新增确诊病例★■★■★、疑似病例零报告,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。3月19日,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,湖北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■★◆,蔓延扩散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,医疗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
  迂回舒展、间接呈现新闻主题◆★◆,是延缓式导语的特点◆■◆★。有些获奖作品的导语,或设置悬念,或描写场景,或解释阐述,显得新颖独特。以《习: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》的导语为例:

  好的标题容易把读者吸引过来◆■■★,读者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?就要看导语写作的技术了★◆。一般地,导语要概括新闻事实,但不能是对标题所呈现事实的简单重复◆■,否则就显得平淡粗糙■◆。把读者最关心、最感兴趣的东西写进导语◆★■■,是大多数获奖作品的做法。

  这几年,反映经济、科技、医疗等方面成就的专业性报道增多■★■★◆◆,语言的通俗化问题凸显出来。现实写作中★◆■★■,有的通篇是文件语言★◆★■◆■,有的多用专业术语,让读者不忍卒读■★。而获奖作品大多使用口语化、形象化语言★■◆,或借助修辞描述专业性问题,降低了读者阅读门槛,值得学习◆★■■。

  ★★◆■■“最后,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◆■★■,不知能不能问一下?”22日下午,意大利众议院,习主席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。临近结束时,“70后◆■★★■”的菲科突然抛出了这句话■◆★◆◆。

  好标题最“抓眼”。读者阅读新闻最关心的是“发生了什么■■◆◆”★★◆■,把握住这一点,拟制标题就有了靶标◆◆★。从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类作品(以下简称“获奖作品”)的标题看,无论是单一式标题还是复合式标题◆■★,大都直接把核心新闻事实呈现出来,以满足读者“欲知而未知”的阅读需求。

  这篇稿子的主标题鲜活、生动★■,很有生活气息,但仅看主标题很难知道■★★◆■■“到底发生了什么”。因此,作者又借副标题对主标题做出补充说明◆■★,告诉读者“甘肃214人通过‘绿色通道★■■’晋升高级职称”这一主要事实。这种模式既强化了标题的鲜活度■◆★■,又用硬新闻增加了标题的■■“含金量”,效用互补、相得益彰。品读获奖作品发现,无论拟制什么形式的复合式标题★◆■■■,记者都会巧妙地将核心事实在标题中呈现出来,这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■■★◆◆★。

  当然,消息标题的拟制并不一定要把“5W■◆★★■■”新闻要素全部在题中呈现出来,但须知★★“事在人为■◆■★”,“人”和◆★★■★“事■◆”同时构成新闻的核心。“何人(何地)”和“何事”作为新闻价值的直接承载者■◆★◆◆■,必然是标题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,尤其在单一式标题的拟制中是不能残缺的★★◆■。

  这3个标题凝练精到、不赘笔墨,简洁明了地告诉读者“何地(何人)发生了何事”■◆■◆,直接呈现新闻的核心内容,即硬新闻之所在。对读者有着绝对的吸引力,必然会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欲望■■■◆。

  有经验的记者,都会根据报道内容向读者提供背景材料。比如◆★,获奖作品《超历史大洪水之年白鹤依然舞鄱湖》■◆■★,分别在文本的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用了两段背景材料。其中文本的第二段为■■:

  直接式导语多是正面描述新闻最有意义、最具价值的要素◆◆■■,让读者一眼能看出发生了什么★■◆◆。很多报道首发性★■◆★、突发性、反常性等极具心理冲击力新闻的获奖作品,用的是直接式导语。如《湖北新冠肺炎新增病例首次零报告》的导语:

  这篇消息精彩记述了习主席访问欧洲时,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一段对话。导语以直接引语切入新闻现场■◆■,菲科的问题不但具有同期声效果,也设置了“能不能问一下★★★■”的悬念,极具“镜头感+同期声”的场景会激发读者兴趣点。一般地,这种导语写作方式多用于情节性强的内容■◆■■★。

  今年3月,在村里一家合作社当出纳的凯丽比努尔·艾力也拿到了驾照。她的白色轿车里放着化妆包,眉笔★◆■■、口红、面霜等化妆品一应俱全……

  ……布再娜甫一袭火红的风衣■★■◆★,脚穿高筒靴,时髦利落。说话间,她手机微信收款的提示音不停响起。

  摘 要:全媒体时代★★■◆★,记者新闻呈现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。作为常用文体,短小精悍的消息写作最能体现记者基本功。中国新闻奖获奖的消息类作品■★★,在标题拟制◆◆、导语写作★★■■★、主体展开、背景交代等方面表现出的特质★★★■◆,体现出很强的新闻呈现技巧◆★★◆★★,具有很强的标杆和示范作用。

  这篇作品中,“白鹤舞鄱湖”的场景兼顾主题开掘和细节捕捉功能,背景铺陈与事实描述交叉推进升华了报道主题,强化了文本的层次性和纵深感◆◆■。最后需提及的是,作品是写给读者看的,背景材料用与不用◆◆、怎么用都要从读者需要出发,而且应构成文本的有机部分,不能给人画蛇添足之感。因此■◆◆★■★,背景材料选取要精,不宜散乱庞杂◆◆。

  写作中,往往会用到被采访者的原话■★■★、留言★■★◆◆、手机短信等,即直接引语。个性化■★■★◆■、有特点的引语,能引发读者对新闻发生场景的联想■◆◆★,是烘托气氛、增强感染力的有效手段。2020年2月8日◆◆◆,陕西省两个少数民族孩子(姐弟)■◆,到沣东新城三桥新街派出所为武汉抗疫捐款并留下一封信,信中有句话★■■■★:

  需要注意的是,区别于通讯写作,消息体裁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,尽可能地减少主观色彩是基本要求★◆◆★■。写作中不建议记者带有主观化的表述或评论■■■★◆■,尤其在标题中不宜使用带有感彩或评价性的词语◆■★★。

  众所周知★◆■,能否发现新闻,或者从新闻中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,是记者获得独家报道的先决条件。而身处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■★★■◆◆”的全媒体时代,记者获取独家新闻的门槛越来越高★★■★■◆,“人无我有”的独家新闻往往可遇不可求,这就要在“人有我优”上多下功夫。此种情况下,记者新闻呈现能力的重要性就愈加凸显■■★◆。

  更大的保护在鄱阳湖全域展开。去年,江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决定……自今年1月1日起★■■,农业农村部门……公安部门……生态环境部门……

  复合式标题空间观感上为多行题,可以是■■◆■★“引题+主题” ■◆■★“主题+副题◆■■”,也可以是“引题+主题+副题”。但无论采用哪种样式,有经验的记者都会将最吸引人的信息嵌入其中■◆■。以下是一篇获奖作品的标题:

  此稿以墨玉县一村庄95名妇女考驾照为切口,反映群众突破思想禁锢实现脱贫梦的主题。这里摘录的文字分别讲述村民布再娜甫和凯丽比努尔·艾力的故事■■★◆★★。第一段中“火红的风衣■◆◆”◆■◆★“高筒靴”“微信收款的提示音”,第二段中“白色轿车里放着化妆包”“眉笔”“口红”“面霜◆■”等,言简意赅又生动自然,不但勾勒出美丽时髦的人物形象★★◆■★★,而且使人物为幸福而忙碌的生活状态跃然纸上。记者身入现场的采访和目击性的细节撷取,不仅使报道更真实可信★■■■■★,也让文本生动可读。

  此段首句承上启下,将话题由★■■“白鹤舞鄱湖”转到“更大的保护■★◆★■◆”,提到江西省人大常委会等四部门为保护生态采取的措施。记者用典型有力的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进行巧妙的衬托、对照,由点及面延展了新闻事实,以小见大揭示了新闻发生的深层原因★■◆★,深化了“生态文明建设”这一主题■■。

  说,“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,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”。事实上,恰当的、巧妙的运用背景材料◆◆★★◆,不但有助于读者了解报道的内容★■■■◆★,而且有助于记者表达报道的意图◆■★■◆■,为新闻二次赋值。

  需要说明的是,导语只需要呈现新闻事件最吸引人的“亮点”即可,尔后再在正文中全面交代事件的诸要素。毕竟,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,读者产生了兴趣才可能继续读下去。用典型的、个案的“亮点”写作导语,不仅能二次赋值新闻事实◆★■◆◆■,而且可以使文本呈现点面结合、相映生辉的效果,值得尝试。

0510-81816658

sales@wxautowell.com

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新华路3号

© 2021 Autowell. 版权所有:无锡腾博官网诚信专业服务,腾博官网,腾博官方诚信唯一网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31717号-3